会挽雕弓

  • A+
所属分类:思维与智慧2016年

苏轼《江城子·密州出猎》是我熟读并时常默诵的一首词。尤其词中的“老夫聊发少年狂”“会挽雕弓如满月”之句,以其豪迈、雄劲之势,壮我襟怀,振我心魄,吹我神思。不由遥想当年,那“千古风流人物”,“谈笑间,樯橹灰飞烟灭”之景(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)。虽然此诗句写的是公瑾,但又何尝没有东坡的情怀与抱负?由此再想望《江城子》词中“左牵黄,右擎苍”,“千骑卷平冈”的壮烈场面和恢弘气势,想起东坡“鬓微霜,又何妨”,“亲射虎,看孙郎”的豪迈与愿望,真是感而慨之,澎湃激情于心底,仰望高标在眼前了。
  确实,从这首词中,我们不仅可以感知这位900多年前密州太守的一段生活历程,更从中感受到他的“持节云中,何日遣冯唐” 的报国情怀,感受他“西北望,射天狼”的克敌雄心。此词意境沉雄,韵律铿锵,诗句豪壮,无婉约之柔美,显豪放之磅礴。在宋代,乃至其后历代中,当为词之珍品。
  在品读这首词时,笔者常常会被词中的“会挽雕弓”之意象所吸引。“聊发少年狂”的“老夫”,“会挽雕弓如满月”,其心力何其壮也。试想一下,“老夫”,言“老矣”,却有少年之力,“会挽雕弓”,而且弯成满月形状,精力可谓盛矣。再看看“千骑卷平冈”的场面,“为报倾城随太守”的气势,更会感到一种壮烈,一种震撼,一种昂扬的斗志。在这里,太守一如征战的将军,“会挽雕弓”,并能直“射天狼”。而“千骑”则宛如“千军”,沙场鏖战,有直捣“黄龙”之势。诗意至此,情境尽出,爱国情感,力透纸背。笔者甚至有这样的联想,此次“密州出猎”,不啻于诗人一次真实的沙场演练,以备尔后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之需。
  “会挽雕弓”句,有人认为,“会”即“当”意。“当”挽雕弓,是诗人的一种愿望,未必真能挽弓发力。而笔者以为,“会挽雕弓”之“会”,有“能”的意思,“能”挽雕弓,并将其“挽如满月”,不仅其力大,而且强,既有精神内蕴,更有力的凝聚。这也说明“老夫”的“少年狂”,并非完全是诗的想象,是有其内因的。当然,这是从“会”字而引出的一己之见。
  “会挽雕弓”的苏轼自言“老夫”,尤其当时他在政治上是失意的。失意却不消沉,也不因“老夫”而冷却激情。豪气一似当年,依然上为国分忧,下为民“呼号”,这是何等的一种情操啊。“持节云中,何日遣冯唐?”“何日”二字,充满期待。他希望能被朝廷派往西北,领兵跃马,弯弓杀敌,保卫疆土。一句“西北望,射天狼”,将其胸臆“射”出。
  我们知道,早年的苏轼,胸襟宏阔,有“治国平天下”的人生理想与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”的达观态度。早年“赴密州时”,即怀“有笔头千字,胸中万卷,致君尧舜,此事何难”的抱负,经过以后的官场与生活历练,及至遭祸入狱,依然不改其志。更难能可贵的是,无论被贬或外放,都不失一颗正直之心。既不风花雪月,也未醉生梦死。而是关心民生,为民谋福,存政绩于大地,留口碑于民心。当他经过磨难后重新复职,按理已有前车之鉴,虽不齿于阿谀奉承,但也知祸从口出,该退避三舍了吧。然而,苏老夫子却依然一身刚正,风骨凛然。他针对朝政时弊,向上诤言谏议,又得罪了一帮贪腐权贵,下场自然是再次被贬,乃至流放。确实,在中国的历史和官场上,因言获罪,因谏遭贬,这类悲剧何其多也。然而像苏轼那样,曾经沧桑,不恋宦海,“不想前事之失,复循覆车之轨”,似乎也并不太多。不因时难而畏惧,不因受挫而萎靡,清廉于身,浩气在心。对这样一位正直的古代士大夫,这样一位卓越的北宋诗词大家,我们难道不应该心存敬慕,仰为楷模吗?
  笔者以为,“会挽雕弓”,这是立世的脊骨;直“射天狼”,这是人生的理想。如果没有这种骨气,为人不愿讲正气,当官不为民作主,甚或不敢为民作主,那如何对得起一个大写的“人”字?
  当然,对有些人而言,“会挽雕弓”,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,毕竟已是“老夫”了,只能“聊发少年狂”,与真正的“少年”在精力上是无法相比的。但如果人虽老,情常在,志未衰,还有“会挽雕弓”的气概,还有能“射天狼”的豪迈,这自然是可喜可贺的。
  由彼及此。在当今社会,我们常听到一些人借“老矣”而发出的感叹。“老矣”,则不再思“进取”,不再思“创新”,不再言“事业”,不再言“理想”。有些甚至还未“老矣”,便自诩为“老”,意志消弭,信念缺失,浮生如寄,得过且过。更有“对酒当歌,人生几何”者;“红尘有爱,千金难再”者。如此这般,何来“会挽雕弓”手?怎有直“射天狼”志?需要指出的是,这里并不包括那些谄媚无为的昏官,“前腐后继”的贪官,以及在奢靡世风中丧失自我的庸官。
  联系前面的话题,笔者不由想到,彼时纵马吟啸《江城子·密州出猎》的苏轼,正因为其不仅具有“会挽雕弓”的膂力,在精神上更有“会挽雕弓”的豪气,在“为人”“为官”和“为文”中,才具有这种道德情操,才会给后人以深刻的人生启迪。
  是的,“会挽雕弓”的人,精神一定是饱满的,尤其是“老夫”“会挽雕弓”,那更是一种激情的奔放。我们需要这种精神——精神的“钙质”;我们呼唤这种激情——激情的“补养”。一个人、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,如果少了这种精神和激情,未来就不会有什么希望。
  时光匆匆流水过,壮景依依在眼前。“老夫”何曾“老矣”?依然“会挽雕弓”,依然豪兴不减,站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,留在古典诗词的无穷意境中。
  (王建华摘自《中国纪检监察报》2015年3月27日)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