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气

  • A+
所属分类:思维与智慧2017年

翁同龢曾撰一副对联:每临大事有静气,不信今时无古贤。道出了自古以来的圣贤之人,都是有“静气”之人。
  他是晚清时期风云人物,曾做过两朝皇帝老师,是个饱读诗书、满腹经纶之士。他所言的“静气”,是阅尽历史而得出的结论。静气是一种人生态度,静气也是一种面对周遭世界的气度。纵观古今,凡能成大事者,都有一个共性:在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发生时,不紧张慌乱,不手足无措,不面如土色,不自乱阵脚,往往沉着镇定,从容应对,从而化险为夷。这也就是古人所说,在山崩地裂面前,面不改色,心静如水,谈笑自若。
  “宠辱不惊,闲看庭前花开花落;去留无意,漫随天外云卷云舒。”这是由静气而生的一种处世态度,是很高的人生境界。这种境界,常人尽管难达到,但在失意迷茫时,静心,聚气,慎对,品味,还是会有所得。静气,是一个涵养修炼的过程,在此过程中追求的是平衡,达到的是和谐,积蓄的是底蕴,凝炼的是精神。
  胸怀静气,超越自我,就是一种浩然处世的态度。
  诸葛亮在给儿子的信中说:“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”佳句流传至今,被许多成功者引为座右铭。
  諸葛是高人,对人生之悟性超过常人。他一指胸前,一指远方,示儿宁静,诉说着静气才能让人不惊慌失措,不心烦意乱,不神不守舍,不急火攻心,从而去掉身上的匠气、俗气、躁气,从而行得更远的道理。这种远,不单是指路遥,而是眼界之远、心胸之远、思想之远。这种远,使静气更有底气,天将要塌,也依然沉得住气。
  秦国有百万雄兵,东晋主帅谢安率兵不足十万迎战,明知兵力悬殊,却不慌不忙下棋,前方军报传来,他看一眼照下不误。旁人斗胆问战况,“小儿辈遂已破敌”。号称虎狼之师的秦兵在这种宁静的叙述下,于淝水灰飞烟灭。三国魏将司马懿率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,诸葛亮以2500名老弱病残之兵,却沉稳如常,大开四城门,从容登城楼,凭栏焚香弹琴,此一幕是诈,却因为“表演者”安静从容到极致,凭借气场吓退了多疑的司马懿。
  大事面前有静气,修身道行深几许?只道说易做难。故而,静气是种大气度,是一种定力。
  毛泽东有气吞山河的豪迈,也有气定神闲的沉稳。他曾挥毫作诗:“不管风吹浪打,胜似闲庭信步,今日得宽馀。”这是一代伟人的静气。
  还在战争年代,毛泽东身上所具备的处变不惊的冷静,就让敌人不寒而栗。长征途中,面对几十万敌人围追堵截,队伍几至绝境,毛泽东和战友们头脑清醒,没有自乱阵脚,以超凡的意志力带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,飞夺泸定桥,智占娄山关,四渡赤水巧用兵,一次又一次逢凶化吉,使长征走向胜利。就是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岁月里,黄洋界保卫战异常惨烈,四周面临敌人重兵层层围困中,毛泽东还写出“敌军围困万千重,我自岿然不动”的诗句,表达从容不迫、以不变应万变的大无畏气概。此等静气,背后是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意志与品格。
  代表中国首次飞上太空的航天英雄杨利伟,在飞船航行过程中身处狭窄空间,操作复杂仪器,其难度之大不言而喻。但他的心率,始终保持在每分钟70次左右,完全是在一种心若止水的状态。人们在电视上所见杨利伟在船舱中的表,没有丝毫惊慌和不安,是那么的平静和坦然。
  静气是大气,更是一种正气。胆小如鼠之辈身上,是不可能有的;心怀鬼胎之流那里,也不可能见到。静气是坚韧的意志,是不败的信念。
  (常朔摘自《解放日报》2017年7月30日)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