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序”之趣事

  • A+
所属分类:思维与智慧2010年

“序”,又叫“序言”、“绪言”等,是介绍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。关于“序”,曾有过不少趣闻轶事。
  “序”之长短
  “序”,有长有短。长者达数万言之多,短者仅有10多个字。
  上个世纪初,著名军事家蒋百里写了一本《欧洲文艺复兴史》,请梁启超作序。梁启超欣然应允,但一下笔就刹不住车,待到写就,回头一看竟有数万言,与原书字数差不多,只能独立成篇,难以印在书前。本是序文,却倒成了东西文化比较的专著,只好独立出版,书名便叫《清代学术概论》。可该书出版时,梁启超却叫蒋百里来为这“序”再写一序,成为出版界和书界的一段佳话。
  然而亦有极短的“序”文。宋代大作家欧阳修《六一诗话》的序全文为:“居士退居汝阳而集,以资闲谈也。”此序虽只有区区13字,却把该书的作者身份、成书的地点以及印行该书的目的交代得清清楚楚。
  “序”之有道
  实事求是,不溢美不隐丑,乃“序”之道。如下两则轶事,是以佐证此道。
  1935年,鲁迅大力帮助东北青年作家萧红出版她的小说《生死场》,并亲为作序。其中有云:“……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,叙事和写景,胜于人物的描写,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,对于死的挣扎,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;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,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。”对于这样的评价,作者和她的丈夫萧军却觉得太高了,实在不敢当。鲁迅在给他们的回信中解释说:“那序文上,‘叙事写景,胜于描写人物’,也并不是好话,也可以解作描写人物并不怎么好。因为做序文,也要顾及销路,所以只得说的弯曲一点。”鲁迅在序文中说的还是真话,褒贬分明,并未失去分寸,而奖掖青年的一番美意以及考虑销路的生意经也全在这里。原来真话也可以这么说。
  另一则轶事说的是上个世纪30年代作家阳翰笙发表的颇有影响的长篇小说《地泉》。后来,阳翰笙准备将《地泉》再版,恳切要求著名作家茅盾为其再版本写序。茅盾直言不讳地对他说:“你的《地泉》是用革命文学的公式写成的,要我写序嘛,我就毫不留情地批评它!”阳翰笙不以为然,仍然固执地要茅盾作序。盛情难却的茅盾只得写了《读后感》。他不讲情面,在《序》中写道:《地泉》描写人物运用的是脸谱主义手法;结构故事借助于“方程式”;而且在语言上也是用标语口号的言词去表达感情。因此,从整个作品来说,《地泉》是不成功的。不久,《地泉》再版了,阳翰笙毫不遮丑,一字不漏地把茅盾的《序》印在里面。茅盾见到后,情不自禁地赞道:“阳翰笙接受意见的雅量是令人钦佩的!”
  “序”之拒作
  谢楚桢写了一本《白语诗研究集》,找到老同学胡适,希望他能过过目,给几句好话,胡适读完,认为这本书差劲,根本没有出版的必要,于是直言不讳地指了出来。但《白话诗研究集》还是出版了。谢楚桢又来找胡适,请他在报纸上介绍一下这本书,胡适再次拒绝了。没办法,谢楚桢自己在报纸上登了个广告,并请沈兼士等名人,写了一大堆动听的话。
  胡适对此很不屑,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:“我平生对于社会滥用名字的行为,最为痛恨。社会既肯信任我们的话,我们应该因此更尊重社会的信任,决不该滥用我们的名字替滑头医生上匾,替烂污书籍作序题笺,替无赖少年作辩护。”
  从不替差劲的书籍作序这个角度上讲,胡适的态度和做法,无疑是难能可贵的。
  (编辑仕居)
(作者:王顺才)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