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失散

  • A+
所属分类:思维与智慧2011年

去过一些地方,看过些许风景,在时间里,褪成或远或近的片段,并在心灵的地图上,固定成一个一个地名。终于,最难忘怀的,还是途中擦肩而过的人们。拍照似是一种旁白,提醒着沿途失散的表情。
  那年,我俩去海边,随后登五莲山。六月的阳光,晴丽辽远。高山大海,疏朗明旷。那时我正迷恋着拍照,乐此不疲,见了景点便选取角度为之镶上一幅幅框边。
  下山路,笑语欢颜的人群中,一位穿着老式粗布衣裳的老者,挎着自编的篮子,坐在盘山石阶上,停下脚来歇息。夹在五颜六色的时尚霓裳里,这样的步履,异于行者。擦肩而过,回头时,看到老人正悠闲地眺望着山峦与海天,一副熟视安宁的样子。那神情,刹那间打动了我。那时,我责编文学副刊版面。这样的神情,于我,似是一种素材的提醒。那段时间,正构思一专题:人间故乡。
  打开相机,上前问老人家:奶奶,能给您拍个照吗?老人家爽快地点了点头,用手指梳理着银色的发丝,却忽然停了下来,问我:姑娘,不要钱吧?我先是笑。转而觉得哀伤。一位步履蹒跚的慈祥老者,都添了随处的提防。不敢轻易信任,成为人们之间本能的交流式。
  待确定不会“收钱”时,老人才把放心的笑脸给了我,整理衣襟,双手搭膝,小学生般认真郑重。那一刻,老奶奶的听话,仿佛小小的我是她大大的老师。拍完照,坐下与老人攀谈,得知她就住在这山脚下,八十多岁了。崎岖的山路,练就了老人健朗的身板。这座山的历史与风霜,传奇与故事,经她娓娓道来,比导游的背诵动人得多。一边说着,还补充,许多故事都是后来人加的,哪儿有那么神奇呀?
  别人的风景,是她眼前的流逝。她的静坐歇息,本身就是一道沧桑的风景。顿觉,老人家就是一座山呀。临走时,摸了摸老人黑黑皱皱的手,黑皱成一片大地的原野——人间故乡。
  望着我这个敬业的习拍者,回的路上,他笑说:你看,多好的老人呢,为你做模特儿,免费提供肖像权,还担心地问,要不要钱,这就是民风淳朴,比风景与拍照重要得多。那一刻,我记住并再也不忘,一张迎看镜头的朴素笑脸,还有那句不放心的问:不要钱吧?
  那一刻起,直至后来的每次拍照,只要画面的中心是人物,总要轻轻问一句:我为您拍个照,好吗?若被拒绝,再好的情境与构图,亦不足惜。其实拍者与不识的被拍者之间,已有着某种深沉的缘分。人海中的遇见,回眸时的一笑,拍与被拍,信任才是最重要。
  那张照片洗出,端看很久。干净的阳光,葱郁的山林,一位静默的老者,身旁,自编的篮子。那静默,足以渲染一座山的重彩与风雨。照片最终也没排版。一想起那句不放心的问,心便会一紧。一位那般配合我拍照的老人,总不应该,让她仅仅是一幅“作品”,更不应有任何的实用与功能化。她和她放心的笑脸,以及那认真的端坐,是我路途中的温暖记忆,与版面及故事无关。
  不知邮址,终也没寄出照片,每次翻出,一片清风暖阳。予我笑脸,与之对望,暖意定格。无论过去多久,我们在岁月里,不失散。
  后来的这些年,工作眼前的风景,亦遇许多的变数,久已不排那个副刊。那些笑脸,却在告诉我:心的相贴,才是最好的镜头;目光的对望,恰是至好的焦距。工具与技法,都远在其次。
  (编辑 子洛)
(作者:任解慧)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