湿之韵

  • A+
所属分类:思维与智慧2011年

湿极喜欢一个“湿”字,《现代汉语》里解释为:沾了水的或显出含水分多的。湿,总与水有关,大千世界,湿之美无处不在,清新芬芳,韵味无穷。
  犁铧翻起的泥土是湿的,有一种温软沉醉的芳香;细雨包裹的村庄是湿的,呈现出生动鲜活的姿态。古井壁,老墙根,青苔点点,茎叶摇摇,湿润中尤觉养眼;细雨湿流光,草尖上的水珠儿或隐或现,在王国维看来有“摄春草之魂”的美。而桂华流瓦则展示出涓涓月光之下,脊瓦如洗,晶莹剔透。
  湿,饱满而丰富,近水植物总是丰美而茂盛,水中杉树笔直挺拔,出水荷含珠带露,亭亭玉立,鲜亮无比。花草树木,从根到枝,幼芽、嫩苞、叶片,甚至每一茎脉络里都充满了津液与旺盛的生命力,褐色的老树枝头永远蹦跳着青嫩芽儿,在交替的岁月里彼此相依。
  江南,因为水的浸润,添了温柔清雅,船儿睡在水上,橹从水里湿淋淋的上来,摇活了村庄。埠边女子皓腕如雪,临水浆洗,砰、砰!青石板湿了,棒槌溅起的水珠将女子脸庞也打湿了,光韵流动,整个一幅美不胜收的水墨画,水光潋滟中,仿佛重现《诗经》时代,水鸟关关地唱,佳人轻轻地笑,君子痴痴地望,发生在水边的一场相思,湿了千年的爱情纸。
  杜甫看画时说,元气淋漓幛犹湿。这种湿,是一种触觉印象,由视觉唤起,唐人书画重于兴酣墨饱,流传至今的好诗好画好文章亦是如此,须得先淋湿了读者的心,牵起情感的动荡,方能引起精神上的相契与共鸣。李清照晚年南渡词《永遇乐》,深沉悲凉,百年后,南宋末年爱国词人刘辰翁《永遇乐》词序云:“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《永遇乐》,为之涕下。今三年矣,每闻此词,辄不自堪。”可见李清照此词感染力之强。
  吴冠中油画《老墙》,画的是房屋的山墙,原本白色的壁上布满沧桑的颜色,那是岁月的印迹,老墙的皮剥蚀了,露出一块块的砖,承受着风吹雨打,历经沧桑而依然矗立,傲视着光阴。我见过这般的墙,在周庄的一处民居,刚下过雨,墙的年纪很老了,斑斑驳驳,似乎可听到它的喘息,却有一种独特的力量与美,墙头细草茂盛,墙面藤萝攀援,墙如一位日薄西山的老者,不遗余力用湿润的身体滋养着新的生命,给它们温暖和依靠。
  徽州明清时候的老宅子,厚重的大门,圆粗的门环,高高的门槛,走进去,空气里的湿润味道立即洇开来,岁月的湿度慢慢从每个角落立起生发,似乎有了这湿,宅子的年纪又增大了些,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渐次铺展开来,有了活气,让人们长久驻足,遐思冥想,恍然间飞越时光,回到老宅的青春岁月,聆听书房朗朗的书声,欣赏院角边紫藤的颜色,墙上悬挂的老妪画像,当初该是多么美妙清纯的闺中少女,大门不出二门不迈,只能得见门窗赐予的一方天空,良辰美景,似水流年,泪湿了多少,心湿了多久,雕花椅知道,美人靠知道,屋檐滴下的雨,便是怀念的泪,老宅用沉静温润的方式,向每一个来访者无声地讲述着属于它的前世今生。
  湿,似清浅却丰盈,蕴含着生命的美,传承的美,力量的美,静谧的美,它使时光湿润如诗,鲜妍似画,任沧海化作桑田,流年散为尘灰,在岁月的泥土一层层覆盖之下,我们触摸到的依然是以湿润生动的文字、图片、实物传递而来的无上之美,青翠欲滴,光华流转,个中韵味醇久绵长,沁人肺腑。
   (编辑 月诺)
(作者:翁秀美)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