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赏改诗趣味浓

  • A+
所属分类:思维与智慧2011年

茶余饭后,品赏一些改诗的故事,不仅启人心智,其浓郁的趣味也给人以精神享受。
  改诗出差错
  宋代大作家苏东坡,有一次看到宰相王安石的两句诗:
  明月当空叫,黄狗卧花心。
  苏认为,此诗文理不通。因为“明月”怎么会叫、“黄狗”怎能卧在花心里呢?于是把它改成:
  明月当空照,黄狗卧花荫。
  后来,苏东坡被发配到儋州(在今海南省)。有一天,他到城外转悠,看见一只奇异的小鸟,便上前问农民:“这是什么鸟?”老农告诉说:“明月鸟。”游玩中,他又发现路边有一种紫色的花,一条小虫卧在花心。他问路过的农民:“这是什么虫?”农民告诉他:“这叫黄狗虫,爱钻在花心里。”
  这使苏东坡恍然大悟,原来王安石的诗句既真实又生动,只因自己缺乏实际生活阅历,把佳句改错了。
  巧改浪子诗
  古时候,江南有个浪荡公子叫郁二毛,不学无术,好吃懒做。父母相继去世后,他很快便将家产挥霍一空,沦落为四处乞讨的流浪汉了。
  一次,郁二毛乞讨到一家老农门口。这位老农上下打量了他一下,便对他说:“我看你也是堂堂七尺男儿,不缺胳膊不少腿,为啥自己养活不了自己,却要当个乞讨鬼?”郁二毛不以为耻,反以为荣,用筷子在地上写了4句打油诗:
  朝吃千家饭,夜宿古庙亭。
  未犯朝廷法,任我天下行。
  这个浪荡公子写罢,对老农冷笑道:“关你屁事!”
  对此,老农顺手捡起一根树枝,在其每句打油诗的后面各添了两个字:
  朝吃千家饭——不饱,
  夜宿古庙亭——盖草。
  未犯朝廷法——犹好,
  任我天下行——狗咬。
  郁二毛看了老农添的字,幡然悔悟,痛改前非,变成了一个辛勤劳作、自食其力的好农夫。
  改诗见才智
  相传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10岁那年的春天,随老师去野外游玩。沿河走上一座石桥,忽见河面上有一具少女尸体。那少女红衣绿裙,仰面朝天,长发散乱,面色未改。老师深表怜惜,随口吟诗一首:
  二八女多娇,风吹落小桥。
  三魂随浪转,七魄泛波涛。
  郑板桥听了觉得不对劲,于是提出疑问:“老师,你怎么知道这少女是16岁?又是被风吹下小桥的?”
  老师被“将”了一“军”,就说:“那依你看,这诗该怎么改呢?”
  郑板桥琢磨一阵后,将此诗改为:
  谁家女多娇,何故落小桥?
  青丝随浪转,粉面泛波涛。
  老师听了,觉得比原诗形象具体多了,因而禁不住称赞少年郑板桥学有创见,才思敏捷。
  妙改祝寿诗
  1943年2月的一天,我国著名剧作家于伶过37岁生日。重庆进步文艺团体的许多朋友登门为他祝贺生日,夏衍即席赋《赠于伶》七绝一首:
  长夜行人三十七,
  如花溅泪几吞声。
  杏花春雨江南日,
  英烈传奇说大明。
  此诗中巧妙地把于伶的4部剧作《长夜行》《花溅泪》《杏花春雨江南》《大明英烈传》的名称镶嵌进去,形象生动地概述了于伶的艺术和人生之经历,而且完全符合诗词格律。
  同贺于伶生日的郭沫若在赞赏该诗之余,表示诗的情调太低沉了,因为是挚友,于是他就提笔改为:
  大明英烈话传奇,
  长夜行人路不迷。
  春雨江南三七度,
  如花溅泪发新枝。
  郭沫若改过的诗,除忠于原诗外,又对于伶同志寄予了“路不迷”、“发新枝”的厚望,希望他坚持正确文艺方向,谦虚勤奋,不断有好作品问世。在座的同志,无不称赞此诗改得好。
   (编辑 仕居)
(作者:王顺才)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