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文钱

  • A+
所属分类:思维与智慧2012年

清末许奉恩所著笔记小说《里乘》中有一个“一文钱”的故事。甲、乙两徽商挟重资到苏州贸易,结果挥霍一空,日则行乞,夜则寄宿古刹。一天晚上,二人就地燃火,相对。甲徽商摸出仅有的一文钱要扔掉,乙徽商急忙拿住说:“我有办法了。”不一会儿,乙徽商怀抱竹片、草茎、破纸、鸡鸭毛等物归来。他鼓动甲徽商和他一起,用那一文钱买来的面粉,索水调浆,将草缠在竹片上,蒙上纸,再遍粘鸡鸭毛。一共做了二三百件宛然如生的各种禽鸟纸玩具。  待天亮,甲、乙徽商各携这些玩具至“玄妙观”。玄妙观在清代为一商业文化中心之地,店肆密布,伎艺纷呈,游人如织。妇孺士人见甲、乙徽商所携禽鸟玩具,形貌酷肖,争相购买,顷刻俱尽。每件禽鸟玩具卖得十数钱,甲、乙徽商竟收入了五千多文。此后,甲、乙徽商用这些钱又添购了各色纸张、鸡鸭毛,夜间分制,白天出售,不到两年,便积攒数万。遂于苏州阊门开设一爿布店,大书“一文钱”三字榜于门。“一文钱”从此名扬苏州,生意日隆。  许奉恩记载的“一文钱”故事,生动地揭示了人的文化素质在商业经济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。而这一点恰恰是商业成败的关键。倘若甲、乙徽商缺乏文化素养,怎么也不会想出“以纸玩具投苏州人之所好”这一精绝的点子来。  “一文钱”的故事在清朝流传颇广,影响甚大。它在当时还给人有益的启示:若在事业出现低潮或失败之际,不能气馁。要扬其文化素质之长,敢于到更激烈的商品竞争中去显身手。一旦事业有成,也应不忘一点一滴的资本积累,折节为俭,观时居积。养成较高的文化素质,锻炼不折不挠的意志,培养审时度势、出奇制胜的才能,仍是今天商品经济发展中对每位商家的基本要求。  (编辑 仕居)
(作者:曾昭安)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