趣诗辣讽

  • A+
所属分类:思维与智慧2013年

我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,曾导演了许多悲剧。清代设有拔贡一科,一位老秀才求取功名心切,屡试不中,不觉已至暮年。有一位应试怕主考官嫌自己两鬓斑白,须如银丝,难已选中,忍痛将满腮胡子拔光,结果仍未考中,不禁潸然泪下,遂作《拔胡诗》一首:
  未拔贡兮先拔胡,
  贡未拔兮胡已无;
  早知拔胡不拔贡,
  不如不贡不拔胡。
  此诗既是老秀才对自己忧愤和无奈心情的表露,更是对科举制度的嘲讽。让人读后禁不住慨叹和苦笑几声。
  明末清初,清廷强令汉人仿照满人习俗一律剃头,颁布了“留头不留发,留发不留头”的政令。百姓深为不满,有个和尚作《剃头诗》以讽之:
  人人头须剃,
  何人不剃头?
  有头皆可剃,
  无剃不成头。
  剃头由他剃,
  头还是我头。
  可怜剃头者,
  人亦剃其头。
  抗日战争中期,国民党政府将首都从南京迁至重庆,定名陪都。当时生活条件很差,水电常常中断,百姓怨声载道,有人写《灯水诗》予以讽刺:
  电灯虽设光常无,
  更有自来水易枯;
  名不副实君莫怪,
  此间毕竟是陪都。
  解放战争后期,著名诗人袁水拍有一首《咏国民党纸币》的打油诗:
  跑上茅房去拉屎,
  忽然忘记带草纸,
  袋里掏出百万钞,
  擦擦屁股挺合适。
  这是对国统区通货膨胀的莫大讽刺,反映了国民党的经济危机和政治黑暗。语言风趣逗人,俚俗可笑。
  还有一首有趣的《柴火诗》曰:
  大雪洋洋下,
  柴火都涨价,
  板凳当柴烧,
  吓得床儿怕。
  短短20字,将旧社会通货膨胀、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揭露无遗。那诙谐的结尾,藏讽于趣,令人发出一种凄楚忧愤的苦笑。
  (编辑 慕容吟)
(作者:曾昭安)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