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蛇狂舞灵气生

  • A+
所属分类:思维与智慧2013年

龙去神威在,蛇来灵气生。
  “蛇”是“龙”的伴侣,也是先民崇拜的“祖先神”。人们崇拜蛇,但也害怕蛇,流传下了许多关于蛇的诗词佳话。
  “维虺维蛇,女子不祥。”(《诗经·小雅·斯干》)古代怀孕的女子如果在梦中见到了蛇,这便是生女的吉祥征兆。古人认为,梦见熊罴是阳物,故是生男之兆;梦见蛇,蛇是属阴物,故是生女之兆。这是我国古诗中最早的咏蛇诗。从诗中可以看出,古人的生活与蛇的关系及对蛇的认识。
  传说,有一种能飞的蛇叫“腾蛇”。《史记·龟策列传》认为腾蛇是神蛇;郭璞说:“腾蛇,龙属也。”所以,古代诗人常将“龙蛇”合称,比喻非凡的才华与豪杰。传说春秋时,介子推作有《龙蛇歌》。李白的《早秋赠裴十七》诗:“沧溟出宝贝,火泽绕龙蛇。”杜甫也在诗中写道:“深山大泽龙蛇远,春寒野阴风景暮。”
  “蛇”是憎爱分明的,对于来犯者给予致命的打击,对于护卫过自己的恩人则予以贵重的回报。传说灵蛇“衔珠报恩”就是一例。《淮南子》高诱注:“隋侯见大蛇伤断,以药傅之。后蛇于江中衔大珠以报之,因曰隋侯之珠。”获救的灵蛇将一颗最大的灿如明月的珍珠献给恩人,感动了许多诗人:“今日伤蛇意,衔珠遂阙如。”(唐·张说);“汉皇虚诏上,容有报恩珠。”(唐·沈伶期)诗中的“伤蛇”,即受伤的大蛇;“报恩珠”,即大蛇报恩惰侯之珠,亦曰“灵蛇珠”,又曰“明月珠”。
  蛇周身都是宝。蛇肉是美味佳肴;蛇肉、蛇胆、蛇蜕等可以入药;蛇还是捕鼠的“无脚猫”。
  刘安《淮南子》记载:“越(两广地区)得蚺蛇以为上肴。”唐代韩愈被贬到潮州时写了一首诗,对当地人食蛇、蛙等几十种异物感到“腥臊始发越,咀吞面汗。”感到很不是个滋味,一时难于接受。
  宋代的苏东坡就好一点,他被贬到岭南后,写诗咏到:“牙生嗜羊炙,况味肯轻饱。烹蛇啖蛙蛤,颇讶能稍稍。”表现出了随遇而安的态度,对食蛇的习惯与就渐渐地适应了。但是,他的妻子朝云却因吃了一次蛇羹,终因惶恐惊厥而亡。
  蛇皮花纹美丽,可以制革,制作成各种精美的高档工艺品。陆游《赠道流》诗:“古琴蛇评无价,金剑鱼肠托有灵。”蛇,古琴上状如蛇的断纹,古朴、典雅、高贵,古人云:“知琴者,以蛇纹为生。”在古人心目中,蛇纹的琴,无比名贵,可见,古人对蛇的钟爱,更别说用蛇皮做成的胡琴,那更是无价之宝了!
  千万年来,人类与蛇共同生活在地球上,人们逐渐了解到了蛇,认识到了蛇,蛇的生理特征,给古人丰富的联想与无限的智慧。
  “画蛇著足无处用,两发霜白趋尘埃。”(唐·韩愈)蛇是无足的,画蛇时,为它添上足,岂不是多余的。这既反映了古人对蛇的科学认识,又反映出古人丰富的遐想。
  “人心不足蛇吞象,世事无穷水荡砂。”(明·缺名)蛇吞象,出至《山海经》:“巴蛇食象,三岁而出其骨。”后用“蛇吞象”比喻念得无厌者。这说明古人对贪婪者的深刻认识,同时,也是对那些贪得无厌者尖锐讽刺与无情鞭挞。至今读来,仍令人警醒。蛇的口可以张到180度,而人的嘴只能张开到30度。蛇可以吞下比它身体大得多的食物,所以,才有了“人心不足蛇吞象”的深刻认识与联想。
  古人中有不少梦寐以求所谓的长生不死,特别是历代的帝王。但是,也有不少有智慧的人认为,人寿不过百,有生必有死。所以,唐人李贺诗云:“丹成作蛇乘白雾,千年重化玉井上。”诗中化用《龟虽寿》诗句意,谓龟化成腾蛇,最终也要变成土。曹操在《龟虽寿》中咏到:“神龟虽寿,犹有竟时,腾蛇乘雾,终为土灰。”古人能认识到人不可能长生不老,终究要化为土灰。这个认识对科学还不发达的古代来说,这是智慧的人生态度,毫不夸张地说,它含有科学的辩证法。
  蛇对人类有益也有害。这一点古人早就认识到了。“长蛇稽无过,上将方北伐。”(唐·独孤及)春秋,楚中包胥赴秦求援军,抵御吴国入侵,将吴国比喻为“长蛇”。后来,用长蛇比哈国家的凶恶敌人。“蛇蝎愁闻骨髓寒,江山恨老眠秋雪。”(唐·陈陶)蛇蝎都是毒虫,只需百分之几克的蛇毒,就能致人死命。1克干蛇毒可以毒死12000只鸽子或2000老鼠,可见蛇毒之毒。现在,人们往往用“蛇蝎”比喻恐怖之事或狠毒之人。所以,才有了成语:蛇蝎心肠、蛇心佛口、蛇头蝎尾。
  “蛇年建午月,我自梁还秦。”(唐·李商隐)蛇年到来,13亿中国人将笔走龙蛇,描画祖国美好的小康愿景!
  (编辑 晋云)
(作者:樊哲理)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