维齐非齐自然合理

  • A+
所属分类:思维与智慧2013年

现实中的人和人是有差别的。
  荀子曾引用《尚书》中的“维齐非齐”来谈他对平等观念的理解,认为要达到社会的平等,就必须“非齐”;一味追求“齐”,结果可能反而是“不齐”。孟子说过“物之不齐,物之情也”,如果都按照同一个标准去对待的话,那当然就“不齐”了。究竟是“齐”还是“不齐”,不能只看表面现象。
  “维齐非齐”四个字背后蕴含着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,哲学家楼宇烈先生称之为“自然合理”。楼先生认为:“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讲,中国是有科学思想的,自然合理就是科学思维”——|这里的“自然”非指自然界,而是自然而然、本然的意思——“自然合理有一个特点,就是个性化,这跟现代科学的普遍适用不一样,它注重的是如何符合这个事物的特性、事物的本性。”正如水一般,它可以随器赋形,随物寓色,从而滋养万物,这也正是老子认为“上善若水”、水“几于道”的根本原因之一。顺应事物的本性就是需要尊重事物的个性。先秦儒家讲“维齐非齐”,宋明理学家讲“理一分殊”,其根本精神指向是一致的。自然合理即是“道”,它也正是“行行出状元”的理论根据。
  科学合理就不一样,它意味着有统一的标准,人人皆须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成为这个行业的“状元”。科学合理确实方便了管理,但人非死的机器,而是有血有肉的万物之灵,有些时候,就需要因人而异。
  梁任公(启超)与当时清华校长曹云祥的一段对话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。梁先生向曹校长推荐陈寅恪先生,曹问:“陈先生是哪一国的博士?”梁答:“既不是博士,也不是硕士。”曹又问:“有没有著作?”梁又答:“没有著作。”曹于是说:“既不是博士,也没有创作,那怎么行呢?”梁于是答道:“我也算是著作身了,却没有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。”数量上的东西容易计量,质量或者说特性上的东西就需要见识和眼光才能识别。
  当社会真正领悟到了以人为本的内涵时,当我们都理解了自然合理的重要性时,“行行出状元”便有可能从愿望变成现实,从个别事例变成普遍现象。
  (薛摘自《光明日报》5月22日)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