扇子有清风

  • A+
所属分类:思维与智慧2009年

扇子有清风,时时在手中,有人向我借,你中我不中——这是静夏季节,乡下的孩子们挂在嘴边的《扇子谣》,单薄的快乐中,透着单薄的狡猾。
  现在家中装有空调或电扇用以驱暑,已是十分普及的事了,按理扇子该退出历史舞台了吧?别人家我不太清楚,反正我家不仅备有葵扇、竹扇、羽扇、折扇(洒金、素白、素黑、字画、檀香……),甚至还有轻罗小扇,原因是它们或多或少还有一些用场。
  虽说用液化气,但前些年,老伴儿还是非生一次炉子不可,风力不足时,便用葵扇助之。我呢,遇上出差或旅游,行囊里备一把折扇,随用随收,图的是方便。罗纱扇并不用来扑流萤,闺秀们早已失去这份诗情了,在我主要用于收藏或馈赠。苏州、杭州产的轻罗小扇,一向是绢地骨柄,素绢上信笔点染一幅当地山水小品,不外是“江枫渔火”、“三潭印月”、“钱塘春晓”什么的,闲暇的时候,取出来,轻摇慢拂一番,能给不住在“天堂”里的我,过一次望梅止渴的瘾。
  回想我30岁那当儿,葵扇还是一宗重要的夏令商品。地里的小麦穗开始泛黄了,架上的荼正在飘香了,你准能看见卖葵扇的小贩在大路上车运肩挑的忙碌身影。乡下人把这种产于南国的扇子叫芭蕉叶。芭蕉叶来到姑嫂妯娌手中,一股清香之气还没有散尽。买扇子的大娘一看三摇,称心如意了,付了钱,才往家里带,再拿出布条,用针线将沿口缝合妥帖,这样的扇子,经得糙,耐得用。晚上满天星斗,一家人在爬满青藤的院子里纳凉,孩子们躺在竹床上,老祖母一边打着盹儿,一边摇动扇子拂蚊虫,用的就是这种葵扇。如此一代又一代,扇子送来的永远是上辈人的关爱,传递的是醇和的人间亲情。
  我见到更多种类的扇子,了解扇子更多的用场,则始于儿时随家人看戏之时。一般人家真正用上扇子,只在夏秋两季,而戏园子里舞台上的扇子,大体与季节不那么亲密了。你看那位诸葛孔明,不拘什么时候出场,总是羽扇纶巾。村头巷尾目连戏里有个角色,叫“活无常”,手中也总是持一把芭蕉扇,上下舞动着。至于济公,则是小曲不离口,破扇不离手。这样,在生活中扇子息影的时候,我可以在戏台上见到它们。
  通常小孩子家看京戏,多半是混着看热闹而已,对于剧情与人物,很少不是糊里糊涂的。不过,去的次数多了,我也慢慢摸索出一点门道来。听大人们平常闲聊,说戏里的不同角色,用扇子有不同的动作和姿势,票友们把这叫做摇扇的程式,说是有四种:文胸、武肚、媒肩、书臀。我听了之后,就特别留意台上人物摇扇子的形式动作。真有意思呀,文人学士上场了,总是拿扇子贴敷在胸前,斯斯文文地缓摇轻拂,确是“文胸”;若是豪杰强人登台,喜欢夸张地张臂用力,猛扇肚皮,果然“武肚”;偶见媒婆仆妇,一律用右手执扇,一个劲地扇自家的左肩,配以扭腰摆屁股,非常“媒肩”;至于书馆酸儒,落第书生,冷板凳坐久了,臀下焦灼不宁,惯以素白折扇,频频扇屁股,像要挥去一身晦气似的,够“书臀”的了。明白了这些程式,也就基本上清楚了人物的行业和身份,进一步,就差不离的能将戏里的故事情节理出个头绪来。
  说来也巧,后来我的人生际遇,就有些像京剧里的落魄学究,潦倒得可以。伏案久了,臀部燥热起来,于是不由自主地抖开素白折扇就摇,活脱脱一幅“书臀”的做派,弄得自己都不知道生活在哪个朝代。
  空调或电扇能够防暑降温,让你免受溽热之苦。但是它产生不了艺术,生发不了情趣,更难传递人间的情丝爱缕。空调或电扇提高了我们的享受程度,但享受的提高,并不意味着生活质量的提高,所以,对于扇子,我还不能放弃。
  扇子有清风,时时在手中……
   (编辑一凡)
(作者:程耀恺)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