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以己度人

  • A+
所属分类:思维与智慧2014年

华佗医术高明,引起了东汉朝廷的注意。朝廷命官高顺为感恩华佗曾经治好他的病,便私下保举华佗成为太尉府的正式官员。他拿着太尉府的征辟信,找到华佗说:“你吃了这么多年苦,当上真正的官员,也该享受一下了。这可是我梦寐以求的目标啊!”华佗却笑着摇摇头说:“你所求的不是我所需要的。我擅长的是医术,周旋于官场不是我的目标。民间少了位良医,官场多了个庸才,这不是什么好事吧?”华佗拂袖离去,高顺自讨了个没趣,只好作罢。
  高顺以自己意愿去猜度华佗也喜欢做官,根本不考虑华佗的想法和价值观。这是以己度人,出力不讨好。以己度人是用自己的经验和观点,揣摩他人的想法,并替其做自己认为最好的决定。从自己的经验、喜好、意愿等出发,来作为别人的标准,其结果必将给自己找难看。你不是别人,怎能完全了解别人的心思呢?
  陈寅恪学贯中西,但没有文凭,是梁启超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举荐后才被破格录用为教授的。他们俩经常为一些学术问题争吵不休。梁启超曾写过一篇有关陶渊明归隐动机的论文,陈寅恪却提出不同意见,认为陶渊明是因为东晋破灭之后,他“耻于事二主”,才发誓不与新政权合作。想不到,有同事对梁启超说:“梁先生,这陈寅恪别有用心,他是在含沙射影骂您啊!先生您在清朝做过官,在当今民国又做过官。”梁启超一听,生气地喝道:“你少挑拨!陈寅恪的为人我是知道的,请你以后不要以小人心腹揣度君子胸怀!”
  这位同事以己度人恶意揣测他人,让梁启超异常愤怒。相反而梁启超却不为当局所迷,站在客观的立场看待这件事,实为君子风范。法国作家莫洛亚说:“我宁愿被一个虚伪的朋友欺弄而不愿猜疑一个真正的朋友。”以己度人往往伴随着恶意去看待他人的言行,容易误解别人,造成矛盾。
  春秋时期,有一年齐国连绵三天下大雪,百姓饥寒交迫。深谙百姓疾苦的晏子面见齐景公,却见齐景公披件狐腋皮袍,坐在厅堂欣赏雪景。景公说:“雪下了三天,一点都不冷,是春暖的时候了。”晏子看景公皮袍裹得紧紧的,又在室内,就有意追问:“真的不冷吗?”景公点点头。晏子知道齐景公没明白他的意思,就直接说:“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,自己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,自己温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,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。同为君主的你,怎么却不知道呢?”齐景公顿悟。
  齐景公身为国君,以自己的处地把大雪当作雪景,忽略了百姓们的感受。而晏子却能站在百姓的境地思考大雪给百姓带来的灾难,以理服人,自然可以说服齐景公体恤天下苍生。所以说,以己度人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别人的,只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上,体会其感受,才能真正做到替别人着想。不以己度人是处世的原则,也是交际的智慧。
  不以己度人,要时刻反省自己,是否因为自私而忘记体会别人的感受,是否因为疏忽而先入为主替别人做了决定,是否以自我为中心想当然地去判断别人。不以己度人,要善于换位思考,跳出自我的小圈子,站到别人的境地里去看待别人的言行,对别人多一些理解、多几分欣赏。别人误解我们,往往是因为并不知道我们的内心和习惯。这也提醒我们,别去轻易给别人下定义,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别人。
  不以己度人,不对别人指手画脚,是对别人最大的尊重。记得《易经》里有句话说:“内心没有分别心,就是真正的苦行。”在人际交往中,怀着一颗“分别心”,分别清楚你、我、他各自的不同,保持应有的理解和尊重,这是与人相处应遵循的原则,也是一个人应有的修养。
  (牟大裕摘自《演讲与口才》2014年第10期)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