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称谓知多少

  • A+
所属分类:思维与智慧2017年

百姓的称谓
  古代百姓的称谓有很多,如“黎民”,这是古代称呼普通民众最常用的词。《礼记·大学》载:“以能保我子孙黎民。”与黎民近义的词还有黎庶、黎氓、黎苗、黎氓、黎首、黎元等,都有民众之意。这些词语长期活跃于古代汉语中,如杜甫名篇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中“穷年忧黎元,叹息肠内热”,这里的“黎元”就指老百姓。
  “黔首”也是用来称呼老百姓的,战国比较流行,秦代也用。“黔”即“黑”的意思,当时的老百姓不能戴冠,头巾是黑色的,所以被称为“黔首”。贾谊《过秦论》中有:“焚百家之言,以愚黔首。”
  古代社会等级森严,老百姓只能穿着麻织的布,这些土布相对于丝织的“帛”来说,质粗且价格低,所以“布衣”就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称,又因平民常穿白色衣服,又以“白衣”“白士”“白丁”代指百姓,都是指没有功名的人。刘禹锡《陋室铭》里有:“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。”
  另外,“氓”(多指失去土地外来迁移的居民)也是古代对老百姓的称呼,如古诗《氓》中:“氓之蚩蚩,抱布贸丝。”而草民、生民、平民、小民、民众、平人、丁口、野人也都有指代百姓的意思,这里不再一一列举。
  关系的称谓
  古代有许多不同的称谓表示各种朋友关系:
  幼年就相识的朋友叫“总角之交”,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“贫贱之交”,情谊契合、亲如兄弟的朋友叫“金兰之交”,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“刎颈之交”,在遇到磨难时结交的朋友叫“患难之交”,情投意合、友谊深厚的朋友叫“莫逆之交”,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“竹马之交”,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“布衣之交”,辈分不同、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“忘年之交”,不拘身份、形迹的朋友叫“忘形之交”,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叫“车笠之交”,有道德有学问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“君子之交”,朋友间感情十分真诚肝胆相照的朋友叫“肺腑之交”,朋友间平淡的、浮泛的交往叫“泛泛之交”,依靠吃吃喝喝结成的朋友叫“酒肉之交”,无意中相遇而结成的朋友叫“邂逅之交”。
  职业的称谓
  在古代,人们称呼以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,习惯在其名字前面加上一个表其职业的词,让人一看就知道其职业身份。如:庖丁是《庄子·养生主》中的人物,庖是厨师,丁是他的名,庖丁就是一个名叫丁的厨师:轮扁是《庄子·天道》篇寓言中的人物,职业是造车工人,名扁,轮扁就是用刀斧砍木做车轮的名叫扁的木匠。有些称谓,后世用作名匠高手的代称。如:医和,春秋时期的名医,他论阴、阳、风、雨、晦、明为“六气”太过可引起各种不同的疾病,具有朴素唯物的病因说,后成为良医的通称;优孟,《柳敬亭传》中“如优孟摇头而歌,而后可以得志”,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,孟是人名,“优”亦称优伶、伶人,古代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,后亦称“戏曲演员”。
  年龄的称谓
  不满周岁——襁褓,二至三岁——孩提,三岁至八九岁的儿童——垂髫,男孩八岁——龆年,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——总角(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,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,形如两个羊角,故称“总角”),十岁以下——黄口,十二岁(女)——金钗之年,十三岁(女)——豆蔻年华(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,比喻人还未成年,故称未成年的少女时代为“豆蔻年华”),十三至十五岁(男)——舞勺之年,十五岁(女)——及笄之年,十五岁(男)——束发(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,扎成一束),十五至二十岁——舞象之年,十六岁(女)——碧玉年华,二十岁(女)——桃李年华,二十岁(男)——弱冠之年(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,表示已经成人,因为还没达到壮年,所以称“弱冠”),二十四岁(女)——花信年华,行将出嫁的年纪(女)——摽梅之年,三十岁(女)——半老徐娘,三十岁——而立之年(立,“立身、立志”之意),四十岁——不惑之年(不惑,“不迷惑,不糊涂”之意)、强壮之年,五十岁——年逾半百、知非之年、知命之年(知命,“知天命”之意)、艾服之年、大衍之年,六十歲——花甲之年、平头甲子、耳顺之年、杖乡之年,七十岁——古稀之年、杖国之年、致事之年、致政之年,八十岁——杖朝之年,八十至九十岁——耄耋之年,九十岁——鲐背之年,一百岁——期颐之年。
  (珠珠摘自《学生之友·最作文》2017年第6期)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