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植觉”带来的“财”气

  • A+
所属分类:思维与智慧2018年

自小生长在山里,在城市兜兜转转后又回到自然,85后青年潘锐与花草打交道,竟靠经营苔藓微景观成了大众眼中的网红。他是如何做到的呢?
  潘锐很小外出打工,每次都是端盘刷碗、当厨师、送货、卖锅炉、理发等低端职业;17岁去杭州游玩,碰巧看到花店招人,想到轻松包食宿,就做了送花工,每天同花打交道,逐渐做到了花艺造型总监,也开启了与植物最初的缘分。
  一天,舒适到无聊的潘锐出门远行,回家坐下看书时,忽然注意到桌上一盆苔藓。它8年来样貌平凡无奇,不管发黄还是变绿,只要给水总能活过来,默默散发安静的力量。想起鲜花终归枯萎,对比自己枯燥到一眼看到底的生活,潘锐忽然想:“无论什么样的生活状态,苔藓毫不经意地随性生长。自己也该像苔藓一样,不管经历什么,回到生命的本初状态才是有根的生活。”
  不顾别人的劝阻和嘲讽,潘锐辞去了高薪的总监职位,决定做回真正的自己,当一名植物美化师,借助创意、人工和器皿等外物,让苔藓呈现更美好自由的姿态,去美化人们的生活。
  租下20m2的院子,潘锐开始整理和改造自己的绿植小院——植觉。周围及网络关于苔藓的资料不多,潘锐只好到处找寻资料,一点点地参阅,对种植有实质性帮助的知识不多,潘锐只好艰辛地跋涉杭州附近的山沟河谷,寻找僻静角落的苔藓。饿了吃干粮,渴了喝凉水,潘锐采集了很多苔藓,小心翼翼带回去养殖。
  没有相关的借鉴参考,采集的很多苔藓品种很难养护,基本全部枯萎,但潘锐没有灰心和放弃,重新采摘和一次次在失败中改进实验,终于知道苔藓不是喜欢阴暗潮湿,而是喜欢空气湿润,也筛选出了几种稳定性较好的苔藓。
  从山里采集来一株苔藓,潘锐都要经过消毒、栽种、造型等一定程序的处理,为最大程度保持植物的“原味”,潘锐多以各种苔藓、蕨类和小花小草为主,特别喜欢选择生命力极其顽强的先锋植物(一批能够在严重缺乏土壤和水分的石漠化地区生长的植物),甚至把一些当季水果、蔬菜枝叶之类根本就意想不到但又很常见的材料,和一些石头缝里长出的杂草或苔藓混搭在一起,不做过多修饰,任凭它们随性生长,加以适量人为干涉,才把它们种入合适的器皿,在大棚里细心养护2年,再带回小院自然养护半年,再修剪完成一定的造型,直到被调整到最佳状态才算成功,也才可以被出售。
  在造型上,等脑子里有了设计灵感和创意时,潘锐会身体力行地去寻找盛放苔藓的最贴切器皿。他会随时随地留心周围的物品,去市井小街找十分原始的新疆石头,在紫砂店里反复斟酌与苔藓最搭的紫砂壶,在農村乡野挑最有型的瓦片、瓦盆,在深山老林考察一个枯树枝丫或奇形怪石。符合自己“心头好”的物品,他都会细加斟酌,精益求精,力求更好,因此奇奇怪怪而又别具一格的苔藓场景便造出来了。它们有的寄存在朽木上,有的生长在瓶子里,有的在干枯莲蓬的孔洞中探出绿意,每一件作品都是恰当的创意,都成了有故事的组合。
  为了更好地利用空间,潘锐3年里先在地上种,地上种不下就搭架子,架子种不下,就在房顶上种。按照各样花草喜阴喜阳的习性,潘锐为它们搭配合适邻居,有上有下,高高低低,院子里各种各样的苔藓,屋顶是满当当的草,院子外大量爬藤植物,秋天的枣树还结满红彤彤的枣子。
  苔藓微景观一天天丰富,潘锐便搭配其他蕨类植物和配玩,装入精致的透明容器,开始淘宝“线上生涯”。因为自己“植觉先生”的一定影响力,及在微博、微信、豆瓣小站等平台的推荐,潘锐每月有4~5万元的销售额,店铺收藏量几个月就达到1.7万。
  如今,潘锐招了售卖员工,每天和植物亲切“对话”。有人对他进行几百万到几千万投资时,潘锐竟拒绝了:“植物无欲无求地生长,默默奉献着自己。自己也应该像苔藓那样自然生长,因为享受现在的事业和它本身所带来的苦与乐,就是我最大的财富,也是我最美好的生活。”
  (冯国伟摘自《辽宁青年》)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