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之洞的“三不争”

  • A+
所属分类:思维与智慧2014年

被称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,曾为自己立下“三不争”信条:一不与俗人争利,二不与文人争名,三不与无谓之人争闲气。
  他不与俗人争利,就是不与凡夫俗子,平庸粗鲁之辈争权夺利,落入下流。张之洞自视甚高,严以律己。深知“利”字身旁一把刀,为官之道,应该清正廉明。故此,他对钱财势力看得甚淡,更不喜好参与官场争斗。
  有传张之洞睡眠从无定时,故此常常闹得随从幕僚苦不堪言。也因为睡眠问题,他得罪过不少人,袁世凯就是其中之一。据说张之洞身为长辈,曾力荐过袁世凯。因此,这位袁大人为了感恩,特地专程来访以示谢意。没曾想到,他正与张之洞闲侃之时,张却不知不觉地靠在椅子上睡去,闹得老袁心里很是不爽,偷偷溜了出来。
  张之洞醒来之后,深感过意不去,为了表示歉意,他亲自登门道歉。适逢袁世凯摆席设宴,然酒席吃到一半之时,张之洞竟然又犯起困来,趴在桌子上,呼噜呼噜地睡将过去。这一来,又让袁世凯尴尬万分。
  张之洞睡觉没规律,“兴居无节,号令不时”是朝内皆知的事。按理,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,可却给袁世凯留下不快,居然心生报复,暗中派人监视他的日常起居。事情暴露后,有人劝张之洞与之计较,张却不那样做,干脆搬家避开了事。这就是张之洞不与俗人争利,不与无谓之人争闲气的体现。可见得势之后的袁世凯,不过是一个闲俗之人罢了。
  张之洞重视教育,故不与文人争名,这也是对文人儒士尊重的体现。可以说,他理解文人成名的苦心。他知道文人墨客,外表看起来懦弱,但内心却雄心壮志,江河湖海。故此,张之洞不与文人争名,也证明了他对文人之爱怜惜有加,体恤到位。
  另有一传说,光绪年间,孙中山留学归来,作为一个文儒青年,他很想面见一下这位湖广总督张大人。于是,他来到府前,让门人递上名片,请求晋见。张之洞看完名片之后,有心想试探一下这位后生,笑写一副上联,叫门子送出去给这位自称兄弟的少年。联云:持三字帖,见一品官,儒生妄敢称兄弟?
  孙中山当时一看,知道这位总督大人有心想要试探一下他的才华,于是并不言语,微微一笑对出下联,交与门子送进去。联云:行千里路,读万卷书,布衣亦可傲王侯!张之洞一见下联,大喜,惊呼奇才!急命门官大开中门,迎接这位后来改变中国历史的读书人。
  当然,这里所说的不与文人争名,除了尊重文人之外,还有另外一层含义:张之洞拒绝中国一些庸俗文化现象——沽名钓誉!对不学无术的所谓文人,深为不齿!
  张之洞的第三不争是不与无谓之人争闲气。所谓无谓之人,便是闲人也。旧中国的一些闲人,往往已经接近甚至等同于小人范畴。上面所说的袁世凯,虽然也算中国一介名人,却在气量上不及张之洞。所以,也可以说,袁世凯的行径,确实见之于小人之辈。不管对其恩师张謇还是对有恩于己的长辈张之洞,都不过如此。故此,张之洞亦将视为无谓之人!
  身为晚清名臣,张之洞一生为国家朝廷奔忙劳碌,自然不会有闲情逸致与平庸之辈、无谓之人为伍。因此,若说无谓之事,就是朝臣之间的权势与人脉争斗,他把它们视为无谓之争,把此类人视为无谓之人,把此等气视为闲气,这是他人生境高的体现!张之洞号“无竞居士”,晚年又自号“抱冰”,可见其能够清净自守,让心安于自然!
  临终前,他在遗嘱上说道:“人总有一死,你们无须悲痛,我生平学术治术,所行者,不过十之四五,所幸心术则大中至正。为官四十多年,勤奋做事,不谋私利,到死房不增一间,地不加一亩,可以无愧祖宗。望你们勿忘国恩,勿坠家风,必明君子小人之辨,勿争财产,勿入下流。”这是他上流之心,不行下流之事。
  (从容摘自大河文摘网)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