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改名看名人之志

  • A+
所属分类:思维与智慧2009年

看似稀松平常的易名在寻常人家,大都只是图个吉利,抑或是有些迷信的嫌疑,可到了中国近现代的这些文人墨客处,却往往能悠然地牵出点红花绿草,带出些尘封典故什么的,多了不少诗情画意和凌云壮志。
  张恨水,原名张心远。一说有一次他读了李煜《乌夜啼》末句诗“自是人生长恨水常东”后,醒悟到时间如流水,切不可让它在叹息中白白流逝,于是改名张恨水,作为对自己一生的鞭策。也有一说是因为他曾经追求冰心,而冰心对其示好的书信一概不予回复,末了,他写给冰心一句话:“恨水不成冰”,并因此改名为恨水。
  李四光,原名李仲葵。14岁时他以优异成绩获准公费留日,在填写登记表时,误将年龄“十四”填入了姓名栏内,由于表格不好换,他急中生智,将“十”字加上几笔改成了“李”字,“四”字却无法再改,正在发愁的他无意中一抬头,看到中堂大匾上有“光被四表”几个大字,便灵机一动,在“李四”后面加上一个“光”字,后来便叫了李四光。
  侯宝林,原名侯保麟。在旧社会,相声艺人与评书等其他门类的艺人一样,收徒都要赠给弟子艺名。其师父朱阔泉因其弟子(第六代)系“宝”字辈,于是将新弟子侯保麟改名侯宝麟。1940年侯宝麟在天津演出时,因觉“麟”字笔画太繁,遂改名为“宝林”。
  郭沫若,原名郭开贞。在日本留学时,一直眷恋着自己的祖国,遂改名沫若。沫若二字取自家乡两条河的名字:沫水(大渡河)和若水(岷江),这里有借代之意。
  徐悲鸿,原名徐寿康。他幼时家境贫寒,常遭别人的冷落。后来想进学堂深造,于是他便向别人借,可谁也看不起他,这使他深感窘迫困厄和前途渺茫,世态炎凉,不禁悲从中来,犹如鸿雁哀鸣,从此改名叫徐悲鸿。
  沈尹默,原名沈君默。虽说是著名诗人,书法家,却生来不善辞令,在北大任教时,有位朋友开玩笑说:“君既默不作声,何必又多张口?”其弦外之音是,既然你名字中有了默字,那君字下方之口岂不多余?这使他联想到当时国民党政府不许百姓谈论国事,为了张扬个性,且寓意讽刺,干脆更名沈尹默。
  谢冰心,原名谢婉莹。五四时期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,遂改名为冰心,取意于唐代王昌龄《芙蓉楼送辛渐》诗中“洛阳亲友如相问,一片冰心在玉壶”之句,此名为对国家怀有一颗冰清玉洁之心的意思。
  赵树理,原名赵树礼。赵树理参加革命后,改赵树礼为赵树理,以示不再树孔孟的礼义,而要树立革命的真理了。
  王朝闻,原名王昭文。22岁时取《论语》中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”的意境,改名王朝闻,以表达自己寻求艺术真谛,探索人生真理的精神。
  邹韬奋,原名邹恩润,幼名萌书。韬奋是他1926年在上海主编《生活》周刊时才开始用的笔名。他曾对人说:韬就是韬光养晦,奋则是奋斗不懈,含有自勉的意思。
  高士其,原名高仕金其。他在发表第一篇科普小品《细菌的衣食住行》时,却署上了高士其。一位朋友问他为什么改名,他解释说:去掉人字不做官,扔掉金字不要钱。
  钱钟书,钱钟书之名来自他一周岁时的抓阄,在杂物中,他抓了一本书,于是便名钟书,即钟爱书籍。
  陶行知,原名陶文俊。他年轻时崇尚“知是行之始”的哲学思想,改名陶知行。后来,通过实践领悟到“行而后知”才是真理,于是又改名为陶行知。
  (小南摘自《百科新说》2009年8月)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