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小盒,上班族的“镜子”

  • A+
所属分类:思维与智慧2011年

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,“张小盒”却似乎是一夜爆红的。这个早在2006年年底就诞生的漫画形象,到现在已经5岁了,追捧者的热情完全没有变淡,群体越来越庞大。他“涉足”的领域也日益增多,话剧中有他的角色,布偶也用上他的形象……很多人忽然发现,自己的生活已经被这个虚拟人物“侵袭”。
  每个上班族都是一个“盒子”
  张小盒的脑袋是个大方盒子,头发像天线,眼睛像芝麻,鼻子上还贴着创可贴,穿着衬衫西裤,打着领带。他的自我介绍是这样写的:“我叫张小盒,没有钱,没有女朋友,擅长加班,不擅长讨好老板……”对生活很无奈却具有阿Q精神,使他被当下的不少白领视为自己的形象代言。他的另一句感叹——“闹钟不响,马路不通,电梯不入,世界都不正常时,打卡机总是正常的”,让许多人感同身受。
  创造张小盒的那群人,自称是“盒子创造社”。最初,他们只是来自广告创意界的三五个朋友组成的一个兴趣团队,其中最出名的是陈格雷、林小能和陈东3人。这些“80后”原本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广告策划专员,曾因策划百度恶搞谷歌的短片而小有名气。林小能在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时透露:“那时,内地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上班族漫画,我们就想做这个。我们每晚回去就是想故事,第二天画。而最先想到盒子概念的是陈格雷。”其实,这个团队已经创造了许多漫画形象,但“张小盒”最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。“实际上,上班族每天就待在不同的盒子里,办公室、地铁、电梯、公交车……渐渐地,他们的梦想和自身也慢慢变成了盒子。”
  2006年12月底,经过4个多月的构思和创作,张小盒的系列故事在网上的热门贴图区上线。漫画中的张小盒,具备都市白领的一切良好素质:勤奋、善良、热爱工作。但面对没完没了的加班和难以实现的理想,他总有发不完的牢骚,也少不了与老板“斗智斗勇”。这本身就是当代一些年轻人真实生活的写照,故而很快受到欢迎。大半年内,张小盒频频出没于新浪、天涯、猫扑等30多个热门网络社区,累计点击量迅速过亿。一位喜欢张小盒系列漫画的网友说:“我们上班其实就是钻盒子。外边的人想进来,里边的人想出去。”
  “我们一直很敢做”
  张小盒的“家”在北京海淀区的一个狭小民宅内。他的故事都是在此注册的北京盒盛创想科技有限公司“制造”的。林小能算是这家只有几个人的小公司的总经理,也可以说是运营总监。和记者聊天时,林小能有点“心不在焉”,总是一边发短信一边说着口头禅:“明白我的意思哈?”1983年出生的他,来自福建农村。他说自己的童年是压抑的。由于家里没有电视,小时候他没看过一部动画片,就连《机器猫》和《铁臂阿童木》都完全不知道。他能看到的“漫画”,也就是《三国》《水浒》这样的小人书。后来,林小能没有念高中就去广州打拼,做广告策划文案工作,得以接触日本漫画大师宫崎骏的作品。一天,他忽然对漫画创作心生向往。这为他后来闯荡北京埋下了伏笔。
  “那些日子碌碌无为,直到有一天,一位朋友打电话给我,要我去北京试试。”给林小能打电话的人,就是陈格雷。当时大约是2006年年中,在广州“混”了几年、仍是网络公司普通员工的陈格雷,刚来到北京成立公司打拼。林小能那时在广州月收入6000元,而陈格雷只能提供3000元的月工资。“我追求理想,向往自由。”林小能觉得,文化底蕴深厚的北京,也许是他能实现漫画创作梦想的地方。于是,他到了北京,开始与陈格雷、陈东等人“整日厮混,围绕漫画创作瞎琢磨”。
  陈格雷喜欢对记者说:“我是一个自由至上的人。”他的理想就是成为苹果公司总裁乔布斯那样的人,通过自己的产品改变人们的生活。
  陈东是设计师出身,善于“幻想”,强项在于编故事。
  这3个“叛逆青年”聚到一起后,一拍即合,不久便“生”出了张小盒。
  从2006年至今,张小盒的知名度越来越高,其创作团队也越来越大,甚至在广州都有自己的画手队伍。林小能回想起来,忍不住感叹这一路走来很不容易。他们光鲜的背后,是无奈的尝试和不断的碰壁。“我们原来以为做好作品,就会有人拿钱给我们,结果却发现国内在这一块几乎是空白的……只能摸着石头过河。”林小能说,他们一度在经济上极其困顿,却始终不愿在张小盒漫画中植入广告。“我是做广告的,我很明白,在张小盒作品中植入其他品牌,就会毁了我们的东西。”
  从2008年开始,林小能等人转变经营方式,开始将知名度化为商业价值。推出张小盒系列图书、话剧,登上搜狐网,依托诺基亚、摩托罗拉等手机平台推出手机游戏,策划制作纸巾盒、笔筒等周边产品,2010年年底投入动画片制作……林小能毫不掩饰对实现张小盒商业价值的渴望。“我们一直很敢做,把以前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东西做出来。5年之后再看吧,张小盒的形象肯定和现在一样,但会有自己一套完整的商业价值体系和市场化运作方式。如果那时还不行,那就真的不行了。”
  像张小盒一样解脱自己
  林小能至今都记得,2008年5月的一天,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记者忽然拥入他们狭小的办公室。那之后,很多论坛和即时聊天工具里,出现了网友自发开设的“盒子区域”群组。上班族在里面讨论张小盒,也讨论自己的生活和感悟。对此,主创陈格雷有自己的看法:“大家都觉得张小盒是个动漫人物,忽略了其中的文化内涵。我们最希望做的就是将张小盒这种先锋文化传递给每一位上班族,让大家意识到他就是真实的我们,他会影响我们的生活。”
  百度前副总裁粱冬曾说:“张小盒是个‘人民代表’,他既不让你仰视,也不会被你轻视,因为他可能就是你。”陈格雷认同这一点。他说:“简单地说,有关张小盒的创意,都源于广大受众。我们利用网络、手机等所有最流行的即时通信方式来推广张小盒,同时获取素材。张小盒的大部分故事都是我们在各种网络社区和群组里听来、学来的。我们有几百个这样的群组,不时与里面的网民沟通。我们最重视的就是用户对张小盒的体验。”正是凭着“取材于民”,张小盒的故事一直紧跟时代。美剧《越狱》流行时,张小盒也开始“越狱”;“快乐男声”流行时,张小盒就和“快男”成为好朋友……这让很多上班族找到了共鸣和归属感。
  “有人说‘80后’有困扰,我觉得没有,我们自己可以解脱自己。”林小能认为,张小盒就是这样。
  (青青芳草摘自《环球人物》2011年第10期)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