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为生气而种兰

  • A+
所属分类:思维与智慧2015年

夏夜闷热,伏案翻书,读到两则小故事,心中不觉豁然开朗:
   第一则故事说的是一位父亲教五岁的儿子使用割草机。父子俩正剪得高兴,电话响了,父亲进屋去接电话。
   五岁的孩子把割草机推上了他爸爸最心爱的郁金香花圃,可怜的郁金香幼苗应声而断。孩子的父亲出来一看,脸都气青了,眼看他的拳头高高举起,此时,他的太太出来了,看见满目狼藉的花园,顿时明白了是怎么回事。她微笑着对丈夫说:“亲爱的,我们现在最大的幸福是抚养孩子,而不是养郁金香。”三秒钟后,做父亲的不再生气,一切归于平静。
   第二则故事是这样的:唐代著名禅师慧宗酷爱兰花,有一次,他要外出弘法讲经,临行前吩咐弟子们看护好他精心培育的数十盆兰花。弟子们深知禅师爱兰如命,于青灯黄卷、晨钟暮鼓之余,总是细心侍弄兰花,大有“只恐夜深花睡去,故烧高烛照红妆”的悉心。
   某日深夜,狂风大作,暴雨如注,小和尚们偏偏在这天晚上将兰花遗忘在户外。第二天清晨,弟子们出门看时,只见眼前一片狼藉,破碎的花盆,倒塌的花架,还有散落的兰花,端的是“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”。数日后,慧宗禅师返回寺院,众弟子忐忑不安地上前迎候,准备领受师父的责罚。得知原委,慧宗禅师泰然自若,神态平静而祥和,宽慰弟子们说:“当初,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。”
   故事中的母亲和禅师都是深谙生活慧的人,因为他们知道,种花、养花都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美更好的方式,而不是生活本身,更不是生活的目的。而人们之所以会生气烦恼,常常是因为做事太计较得失,忽略了生活的本来意义。
   其实,生气从生理学、心理学角度来看,对身体、精神都是极其不利的,清代户部尚书阎敬铭曾作过一首《不气歌》:
   他人气我我不气,我本无心他来气;
   倘若生气中他计,气出病来无人替;
   请来医生将病治,反说气病治非易;
   气之危害太可惧,诚恐因病将命弃;
   我今尝够气中气,不气不气就不气。
   佛教也劝人少生气,多和气。有一副对联说得好:“大肚能容,了却人间多少事;满腔欢喜,笑看天下古今愁。”不为生气而种兰,无论发生了什么,我们都应明白自己最想要的、最该珍惜的到底是什么,是一盆花、一个花园,还是一种快乐、一份情感?如此,方能抓住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,而不会为了生活的细枝末节无谓痛苦,我们的人生也会因此而轻松开朗,快乐富足。
   (编辑 花咖)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